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狂飙年代,基础设施成为新的战场。GPU、数据中心、能耗与资本,取代了应用层的故事,成为科技巨头们的主旋律。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 先后宣布千亿级别投资计划,而甲骨文(Oracle)也在这场算力竞赛中亮出了自己的筹码——一笔高达 380 亿美元的债务融资计划。

这是该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券发行,甚至超过了它 2010 年收购 Sun Microsystems 所动用的总资金。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一度哗然——穆迪与惠誉均在随后发出预警,称其“资本结构正经历剧烈转向”。但在甲骨文看来,这并非冒险,而是“赶上AI列车的必要代价”。
业内人士指出,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融资行动,而是一场关乎企业命运的豪赌——它将决定甲骨文能否从传统数据库巨头,转型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玩家。
从现金流到债务:甲骨文的资本转向
过去十年,甲骨文一直以“稳健的自由现金流”著称。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坚持“不靠负债增长”的原则,多年来保持着平均年现金流 150 亿美元以上的水平。然而这一格局在 2024 年悄然改变——AI成为新的战略核心,资本开始重新排列组合。
根据摩根士丹利近期的分析报告,甲骨文即将启动的 380 亿美元债务发行,可能只是第一阶段,后续总额有望扩大至 550 亿至 750 亿美元,目标是支撑未来五年建设 40 至 50 个全新 AI 数据中心区域。
截至 2024 年底,Oracle 的总债务余额已高达 1,040 亿美元,债务占总资本比重超过 64%,创下公司历史新高。以目前的美债利率水平计算,其新增债券的平均票息约为 5.6%—6.2%,每年光是利息支出就超过 60 亿美元,几乎吞掉公司年度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甲骨文的资本逻辑出现“深刻转向”——从依靠留存收益和自由现金流推动增长,变为以银行贷款与债券融资主导的“基础设施资本模式”。“这是一种电信级规模的财务杠杆结构,”一位长期关注云计算行业的投行分析师指出,“风险不在债务本身,而在偿付周期和业务可持续性。”
这种高杠杆模式的背后,是AI基础设施投资的极端昂贵。根据 Dell’Oro Group 的数据,建设一个可支撑 10 万张 GPU 的 AI 数据中心,初始投资通常在 15 亿美元至 25 亿美元 之间,能耗和制冷系统占比超过 40%。而 Oracle 计划到 2026 年完成的全球 60 个区域节点中,至少有 20 个将直接服务于 AI 模型训练客户。
“这是一个需要提前下重注的市场,”权威云计算顾问曾指出,“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周期长达 7 到 10 年,甲骨文不可能等客户需求完全成型再建设,否则永远追不上微软和亚马逊的节奏。”
追赶超大规模云:豪赌AI时代的最后窗口
甲骨文的押注,其实是补课式的。
在过去的云计算十年中,Oracle 的 IaaS 市场份额始终在 2%–4% 之间浮动,远落后于 AWS(30%)、Azure(26%)与 Google Cloud(12%)。但在过去两年中,这家公司找到了新的突破口——AI。
2024 年,甲骨文与 OpenAI 宣布签署一份 价值 3000 亿美元、为期五年的计算合约,由 Oracle 提供大规模 GPU 算力支持。这一消息使公司股价单日飙升近 40%,创下自 1992 年以来的最大涨幅。与此同时,它还与软银、Crusoe Energy 合作推出 “Stargate 计划”,计划在美国西部、欧洲及日本新建多个 AI 超级计算集群,用以支撑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训练需求。
IDC 认为,这些投资是 Oracle 追赶超大规模云厂商的“最后窗口期”。“微软、亚马逊已经形成规模优势,谷歌则靠自研芯片 TPU 建立护城河。Oracle 没有时间再等。它必须用极快的速度填补基础设施缺口。”
根据 IDC 的数据,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在 AI 工作负载市场的份额已上升至 7.2%,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算力租赁来自 AI 初创公司和科研机构。公司在 GPU 供应上与 NVIDIA、AMD 均签署了长期采购协议,预计未来三年 GPU 投资将超过 250 亿美元。
然而,速度背后的隐忧也在显现。AI 数据中心的耗能巨大——每个区域平均功耗超过 100 兆瓦,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电力消耗。甲骨文不得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等地签署长期能源供应协议,并计划投资太阳能与液冷系统以降低运营成本。
Info-Tech Research Group 顾问研究员斯科特·比克利(Scott Bickley)指出:“甲骨文确实是在孤注一掷地押注人工智能革命能成功。如果AI需求增速放缓,可能出现大量基建和资本闲置的情况。”
他特别强调,“AI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收期通常在8到10年之间,如果训练需求下降一个季度,就可能影响全年收益模型。”
债务帝国的未来:在泡沫与秩序之间
在AI狂热的高点,甲骨文的风险也在快速积聚。债务市场的反应已经显露端倪——公司信用违约互换(CDS)自今年三季度起上升了 58%,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惠誉评级将其长期债务展望调整为“负面观察”,理由是“资本开支过于集中且周期拉长”。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并非市场对甲骨文破产的担忧,而是对其经营弹性的疑虑。”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客户集中度高,一旦主要客户(如 OpenAI 或软银投资的模型公司)调整策略,Oracle 的收入结构就会受到直接冲击。
“首席信息官们现在必须重新思考供应商风险。”一位长期服务于金融行业的CIO对记者表示,“过去我们担心云服务的技术锁定,如今我们要关注的是资本锁定——如果一个关键服务商的债务结构过重,我们的业务连续性也会受到间接影响。”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分析师持乐观态度。DBM Guru 创始人卡尔·奥洛夫森(Carl Olofson)认为,Oracle 的核心竞争力依然稳固。“Oracle AI 数据库面向的是进行长期战略投资的大型客户群体,这类客户在合同和预算上都有强约束性。我不认为短期波动会改变其基本面。”
他补充说:“甲骨文的路线并非建立在对AI奇迹的幻想上,而是将AI功能融入其数据库和ERP体系,这一策略比市场想象的更保守、更实用。”
与此同时,市场对AI基础设施的需求依然强劲。TrendForce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AI GPU 出货量同比增长 76%,市场规模达 470 亿美元。预计到 2027 年,AI算力相关支出将占全球数据中心总投资的 42%。
在这样的宏观趋势下,甲骨文的债务故事便不再只是风险叙事,也是一种典型的“高杠杆式增长模型”。与其说公司在押注AI,不如说它在押注未来十年的数字经济结构:谁能在算力基础设施层抢占制高点,谁就能在AI生态体系中掌握话语权。
然而,现实的悬念仍在于时间。AI的商业化进程是否能在债务周期内兑现?甲骨文是否能在保持偿债能力的同时继续扩张?
业内人士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甲骨文正在同时扮演两种角色——AI时代的建设者与债务时代的赌徒。它必须在盈利模型和资本杠杆之间保持微妙平衡,一旦踩偏,就可能从英雄变成先驱。”
维端网结语:在泡沫边缘保持清醒
这不是甲骨文第一次站在历史的岔口。40 年前,它以关系型数据库颠覆了计算机世界;20 年前,它凭借 ERP 横扫企业管理软件市场。而如今,它正试图用债务铺设一条通往AI未来的高速公路。
拉里·埃里森在 2025 财年投资者大会上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时候,风险不是来自行动,而是来自等待。”
这句话,或许正是甲骨文此刻的真实写照。

 维端网
维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