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科技出海生态平台

避免“先收割、后解密”:Gigamon开启量子安全观测

随着量子运算从学术走向工程化落地,企业面对的不只是性能提升,更有对现行公钥加密体系的潜在毁灭性挑战——攻击者今天窃取加密数据,等到量子技术能破解时再解密(“harvest-now, decrypt-later”)。

作为专注于网络可观测性与流量可视化的安全技术公司,Gigamon 在 2025 年 11 月推出的 GigaVUE 6.12,正是在这种紧迫性下诞生:厂方宣称在深度可观测性管道中加入对后量子密码學(PQC)的支援,旨在为安全运营与托管安全服务(MSSP)提供“不中断业务”的迁移路径与即时防护能力。

为什么“先收割、后解密”要把企业从今天推到量子时代的边缘?

量子威胁的本质是时间不对称:即便目前可用的量子计算资源还不足以解 RSA / ECC 等主流公钥算法,攻击者可以在当下大量收集(或拦截)被这些算法保护的数据并长期保存,等到量子能力成熟再行破解。Gigamon 与业内受访者明确把这类威胁列为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称之为必须“现在就准备”的风险。

从治理角度看,NIST 等标准化机构在过去一年已把首批可抗量子攻击的算法列为正式方向(例如 2024 年以来的 NIST PQC 进展),这意味着产业在算法、证书生命周期、协议兼容性与部署策略上正在进入长达数年的平稳过渡期。组织若等待“明天才迁移”,其历史数据仍将暴露于被动窃取后的长期风险之中。

GigaVUE 6.12 的关键卖点不是单纯把 PQC 算法塞进一台盒子,而是把“量子安全可视性”嵌入到深度可观測性(Deep Observability)流程中,具体体现在三大能力:

1.    混合流量的加密资产发现与分布地图——通过对混合云与多雲流量的持续遥测,GigaVUE 能绘制“谁在用什么加密、在哪里使用”的图谱,帮助团队识别仍依赖传统公钥算法的系统,以及正在试点或已部署 PQC 的节点。這对制定分阶段迁移计划、优先修补关键资产至关重要。

2.    集中式与一次性解密(shared decrypt once)策略——Gigamon 强调其 GigaSMART TLS/SSL 解密能把经解密的明文一次性交付给下游 IDS、防火墙与分析工具,避免每个工具单独处理解密带来的计算开销与证书管理复杂度。对 MSSP 而言,这既利于合规审计,也便于资源优化与多租户运营。Gigamon 文档亦说明 GigaVUE 可在 inline TLS/SSL 配置中支援 PQC key/certificate 类型。

3.    风险监测与性能回归检测——在引入 PQC(通常有更大密钥/不同密文尺寸)时,可能出现延迟或吞吐下降,GigaVUE 能监测加密性能指标、检测弱套件或过期证书,并在出现新盲点时发出告警,帮助安全/网路团队在迁移中及时回退或优化。

技术上值得注意的是,Gigamon 把 PQC 支援做為可配置的 keystore / keytype(文档明示支持 PQC 格式的 PEM/PKCS12 等),这意味着企业在部署时可以逐步把 PQC 证书加入可观测链,而无需一次性替换整个证书生态。

中国市场的落地挑战与应对建议(面向企业与 MSSP)

对中国企业与本地 MSSP 来说,GigaVUE 6.12 的技术价值明显,但落地过程中存在几个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

1.    标准与互操作性的不确定性——全球标准化存在分歧(NIST 的选择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动向并非完全一致),中国也有推动本土量子抗性算法与规范的迹象。企业在选择哪套 PQC 算法、以及如何保证与国际伙伴互通时,需要在合规与互操作性间做平衡。对厂商产品(包括 Gigamon)而言,提供“算法敏捷”(crypto agility)与多套算法支持将是关键。

2.    数据主权与合规部署——在中国场景,解密设备的部署位置、明文数据的跨境流动、以及运维与云服务商的合约条款都受严格监管。Gigamon 在北京与上海均设有办事处与合作伙伴体系,本地化支持与合规咨询会是客户评估的重要维度。选择部署模式(本地硬件 vs. 云端可视化)时,需把合规限制纳入设计。

3.    渠道与 MSSP 能力建设——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内部一次性完成 PQC 迁移既昂贵又缺乏经验。MSSP 与渠道合作伙伴需要快速提升量子安全咨询、证书生命周期管理与性能测试能力。Gigamon 的渠道项目与专业服务能提供技术交付支持,但本地 MSSP 还必须将这些能力与自己的安全运营规范、取证流程与合规报告程序集成。

4.    渐进式策略优于全面改造——实际可行的路线是“识别→分级→试点→扩大化”,先在高风险或对未来价值敏感的资产(例如长期保存的客户数据、合约文件、敏感研究资料)上启用 PQC/双签名策略,再把成熟做法推广到更大范围。GigaVUE 提供的“可視化地圖”与性能监控,恰好可作为这一路线的操作平台。

结语与落地建议(给技术负责人与 MSSP 的 6 条可执行建议)

1.    立刻编制“加密资产清单”——用 GigaVUE 或类似工具绘出加密使用图谱,分清“长期保留数据”和“即时/短期数据”的风险优先级。

2.    采用“解密一次、共享多工具”的架构以降低运维复杂度与成本,同時严格审视合规边界与审计链路。

3.    在关键路径实施 PQC 试点,评估性能与互操作性影响,必要时采用混合签名或 KEM 双层策略以兼容不同标准。

4.    与本地渠道/MSSP 深度合作,建立包含证书生命周期管理、性能回归测试和合规报告的一站式服务矩阵。

5.    维持“算法敏捷”与可回退的运维能力,确保当国际/本地标准发生调整时能快速切换。

6.    把量子风险写进董事会/风险管理议程,明确预算与长期路线图——量子准备不是单次项目,而是跨年演进。

Gigamon 將 PQC 支援納入其深度可观测性管道,提供的是一条“先可见、后迁移”的务实路径:在不打断现有业务的前提下识别风险、保持可视性并逐步引入量子安全算法。对于中国企业与 MSSP 来说,关键在于把技术能力与合规、渠道与运营实践结合起来,采取分阶段、可测量的迁移策略,既防止“先收割、后解密”的长期威胁,也避免在性能与互操作性上自缚手脚。

✅ 复制成功!快去朋友圈粘贴发送吧!
✅ 链接已成功复制!
赞(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维端网 » 避免“先收割、后解密”:Gigamon开启量子安全观测

AI与科技出海生态平台

联系我们关于维端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