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科技出海生态平台

数据中心有一种最佳状态叫“无处不在”

潘朵拉星上的纳美人笃信:当发辫伸出的神经元接入大地,并与星球上的植物根系结成网络,其汇聚的能量便会瞬间形成终极联接—无处不在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感知!

作为千万年来潘朵拉星球赖以生存的原力:意识与感知能够唤醒生灵;抵御入侵;消弭种族间的沟壑;更能让万物看到希望之光—爱。

科幻与科技,这是一纸两面,相互影响的两种力量。

三大关键层相伴数据中心最佳状态

潘朵拉的终极联接,在现实中同样能找到对应的参照,稍有不同的是:它所包含的是技术意图与感应,联接的是数字时代硬核–数据中心。

此刻,伴随应用与数据加速向云、边缘、分支扩展,数据中心正在迎来它的最佳状态:在数据驻留和应用部署的任意位置,其始终能做到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由此,对于那些视效率至上、数据为安、信息为宝的CIO们而言,其业务可于无处不在的数据中心里触手可及。而美妙之处更在于,他们始终被此番重塑数据中心功能的创新源头—思科,无时不刻的吸引着。

这种吸引力或许是源于这家网络技术鼻祖的实力沉淀,亦或是思科对创新“联接”一贯的坚持。

但在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魏松斌的视野中,数据中心的需求变化才是真正的“中心引力”,且思科已然是数据中心的“全能选手”,傲视群雄。


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魏松斌

“数据正在摆脱中心化的束缚,于行业端的应用反馈中清晰可见:数据集中的同时,也在分散的边缘被处理得更快且更高效。基于此,能够在本地、云端、边缘等处部署应用和管理数据成为当下火热需求。而确保边缘和数据中心的随时互通,互联,互动则被视为数据中心架构中的核心发展的主旨。”魏松斌说,思科所要做的即是帮助数据中心简化运营、提高效率、增强安全。其中自动化、多云、安全可一并归于数据中心创新架构走向成功的三大关键层。

由下至上,第一层:思科数据中心架构中的“自动化”融合在硬软产品中,它贯穿整个计算、存储以及网络的融合基座。

其构成逻辑是:硬件架构由思科Nexus交换机系列与超融合HyperFlex系列组成底座;软应用中,与前两者相对应的则是以应用为中心的基础设施(ACI)以及管理平台Intersight。

作为思科实现数据中心“无处不在”愿景的两大功臣–ACI与HyperFlex,它们让数据中心的意图与感应走向极致的同时,也分别站在了Gartner数据中心网络与超融合魔力象限的最顶端—领导者象限,无需多言,这是产业及客户的认可与首选。

第二层:深入多云架构,思科提供面向多云管理的CloudCenter、Container Platform(容器管理平台)、面向应用管理的AppDynamics以及用于云端路由的CSR1000v。

其中,CloudCenter 起到的连接作用即作为中间件,保障接口标准化。企业在上云及开发应用时无需再为API接口是否一致而担心,CloudCenter肯定地“表示”,跨云接入找它即可。

第三层在可视性的状态中,思科的多种安全保障可嵌入并贯穿于整个扩展网络中,于不影响企业业务关键资源和流程的同时,使安全性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这样理想的安全机制自然有着Tetration Analytics(流量监控分析及防护),Stealthwatch(安全行为可视化及事件分析),NGFWv(虚拟防火墙)的功劳,由此带来的企业级用户直接反馈归结为四个字—高枕无忧。

由此,三大关键层贯穿了思科数据中心架构的主干,而与之协同发力的两大核心角色—ACI与HyperFlex的创新变化,实则放大并推动了思科实现数据中心“无处不在”的愿景。

那么,何为两者的过人之处?与之相伴的扩展能力又是什么?

ACI能力扩展

事实上,如今的思科ACI的过人之处有三:其一解决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中网络自动化和统一管理的问题;二是基于意图的网络IBN实现对网络应用的高度智能反应;三,通过无处不在的适配,进入到云ACI阶段,最终形成无处不在的数据中心架构。

在这之前,ACI先后经历了ACI Multi-POD 多分区、ACI Multisite 多站点、ACI Remote Leaf 远程接入以及Virtual ACI ,即虚拟ACI的阶段。

而将5个阶段衍生出的ACI功能集合起来,便为无处不在的数据中心架构提供了坚实的联接能力:

ACI多分区-单一ACI可以跨越多个数据中心分区,其像整体数据中心一样运行和管理;ACI Multi-Site-类比云规划区域(Region)概念,即多个ACI分别运行的同时,意图和策略保持自动同步且互通有序,并实现跨越区域的数据中心应用;ACI的远端接入-可将ACI功能延伸至远端机房,并跨越非ACI网络设备。其极为适合实现边缘数据中心和5G的云化端局;虚拟ACI-可基于上一代思科交换机,甚至第三方交换机的数据中心实现ACI的部署,并跨越传统数据中心和新型数据中心的沟壑,实现ACI全覆盖。

真正令业界欣喜的是,思科不负众望、迎合大势,将ACI的触角扩展到公有云平台。

在笔者看来,思科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一把ACI Anywhere理念,或者说,ACI实实在在地完成了三个任意:工作负载任意、位置任意和云端任意。

现在,借助全新的云ACI功能,思科的ACI不忘把自家在自动化、管理和安全性上的优势延伸至AWS和Microsoft Azure,与其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环境进行全面集成。另一个小惊喜是,虚拟ACI已经支持裸金属云和远程边缘位置。

ACI完全融入到云中的同时,思科也带来颇为令人振奋的消息—ACI将向更多的公有云平台延伸,其无处不在的步伐正在加速升级!未来,在云端的任意角落,只要你通过ACI,或许没有不能触达的地方。

ACI进化至此旨在说明,它的存在与数据中心位置、底层硬件、虚拟化和容器平台以及公有云的选择皆无关,其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即是–完全解耦ACI对硬件的依赖,只要有数据存在的地方就可以使用ACI!

HyperFlex的基调

再看另一大功臣—超融合HyperFlex,其意图与感应仍然是不变的基调。

前者,基于HyperFlex之上的Intersight可将集成思科超融合设备的任意数据中心实现集中管理,无论数据中心规模、地理位置处于何种状态,其都可实现设计、部署和运维达到完全一致的灵活运用;后者则是指,在边缘计算的超轻负载环境中,随着HyperFlex4.0正式进入边缘,无论在核心数据中心、公有云、私有云之中,再或是远程边缘,都可以利用HyperFlex架构,把计算、存储和网络融合起来,并实时响应计算需求。

事实上,将超融合基础设施部署到多个站点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分布式计算能力,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有了思科Intersight的HyperFlex,客户即可无缝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从其核心数据中心扩展到整个运营范围,其正是通过灵活的可扩展性以及云端系统管理的出色易用性俘获了大量企业客户的“芳心”。

另一方面,HyperFlex4.0从过去专注于性能、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设计思路进一步增加对边缘计算和ROBO的全面支持,实现从超轻负载到企业关键应用的全面支持,真正意义的实现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的全面覆盖, HyperFlex就此让无处不在的全新理念深入人心。

事实上,仅短短3年,HyperFlex4.0已是思科已经发布的整整第4代产品。

细观每一代产品,思科都会聚焦超融合的发展方向,付出心血,努力使其成为超融合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务实地看,思科超融合稳居Gartner魔力象限领导者地位已然印证了市场对其最佳判断;另一侧,思科对超融合市场的定位和发展有着自身独到的理解—让云管理下的计算,简洁至上贯穿如一:即一体化、通用化、水平扩展、即插即用。

魏松斌强调,思科的超融合在功能和技术上所体现的“匠心之意”更应被视为其核心魅力所在,这也是为何思科领先于市场任何竞争对手的原因:一、思科是全球首家真正将网络完整集成于超融合平台的厂商,并是全球最早拿到CSI认证的超融合平台;二、思科超融合为关键应用提供了一个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完整数据服务平台;三,全面支持容器技术-不仅拥有自家容器Cisco Container Platform,同时完美地支持了Red Hat的OpenShift。此外,思科和谷歌发布的混合云方案即是以HyperFlex和Kubernetes自动化的容器运行平台为基础而诞生;四,通过Intersight提供了边缘计算的支持。

由此可见,超融合HyperFlex实力不容小觑,其完美诠释了硬软功能互为一体,并实现灵活扩展的最佳状态;ACI和HyperFlex 无处不在,是对数据无处不在的直接响应,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而在魏松斌看来,多云,安全,应用的管理是数据中心实现无处不在更高层次的需求。基于此,思科在数据中心基础平台之上,提供了多方位的增强和扩展,通过不同领域的软件使它们与ACI和HyperFlex进行不同程度的集成,最大化地发挥数据中心整体业务功能,为“无处不在”的数据中心再添助力,让数据所在,思科数据中心必达实至名归!

赞(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维端网 » 数据中心有一种最佳状态叫“无处不在”
分享到

AI与科技出海生态平台

联系我们关于维端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